西安的这个老剧场,曾让鲁迅朝思暮想!
“晚晴。赴西车站晚餐,餐毕登汽车向西安,通行十余人,王捷三招待。”
——《鲁迅日记》
1924年7月7日,
新文化运动的领军者——鲁迅
坐上了去往西安的汽车,
开始了他为期近一个月的西行讲学之旅,
在这趟西安之行中他不仅结识了众多文坛友人,
也与秦腔结下了不解之缘。
多年任教、讲学的鲁迅原本就对戏曲情有独钟,
来到西安,当然不能错过中国戏曲“活化石”秦腔。
刚到的几天,鲁迅并未对秦腔在意,
讲学之余,游碑林、购古董,
饶有兴趣地开始了自己的古都探索之旅。
直到他受邀来到西安易俗社剧场看戏,
这一看便一发不可收拾,
观后意犹未尽,鲁迅先生连续三天在易俗社看戏。
不足一个月的时间,
鲁迅五次在易俗社观看秦腔,
结下了非一般的情缘。
离开西安的前一天,
鲁迅为易俗社亲笔题“古调独弹”四字,
足以见其对秦腔以及易俗社的喜爱。
1912年7月1日,陕西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玉以及王伯明、范紫东、高培支、易俗社第一任社长李桐轩等160多名热心戏曲改良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在西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陕西易俗社。
▲ 易俗社与、
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
在过去的年代,看戏是老百姓最重要的一项娱乐活动。而戏剧的演出场地戏园子,自然是人们向往的地方。到1949年西安共有十二个戏园子,而存留到现在的,除了大家熟知的易俗社剧场外,一个都没有了。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7月1日,西安市政府接办易俗社,坚持“移风易俗”的传统,进一步演出好的秦腔。易俗社自此成为了新中国最早的国营剧团,并打开了几十年的门禁,开始吸收秦腔女演员孟遏云等同志入社,成为第一个招收女演员的秦腔剧社。
▲ 国庆十周年,易俗社在京演出,
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之后,易俗社多次上京演出,参加建国十年庆典,随陕西省戏曲演出团巡演了十三省、行程二万八千余里,先后到达南京、上海、杭州、广州、遵义等二十多个大中城市,宣传了秦腔文化,扩大了秦腔影响,为秦腔发展史添加了一笔重彩。
▲ 王天民被誉为“西京梅兰芳”
秦腔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是国内多个戏种的鼻祖,西安易俗社凭借着百年“移风易俗”的坚持,成就了秦腔的辉煌往昔。甚至连著名戏剧、戏曲、电影艺术家欧阳予倩先生都说:“中国各处的剧团还很少能和陕西易俗社比的呢!”
▲ 1958年11月,易俗社的演员
在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从清朝末年建成开始,
经过护法运动、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等战火的洗礼,
在鲁迅、张学良、杨虎城、毛泽东、
周恩来、习仲勋等人的好评中,
易俗社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一个世纪。
几度整修 屹立至今
购买初期 | 剧场重新改建了舞台,因演出场景变换的需要设计安装了转台,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 | 市政府拨专款重修剧场。
1992年 | 市政府对易俗社剧场进行了改建。最大的变动是将原来的门楼移至剧场的西边,使剧场矗立在西一路的街面上,让人一眼就能看到这座古朴凝重的老式建筑。
2010年 | 在曲江新区管委会和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的大力支持下,西安秦腔剧院(曲江)有限责任公司又以重资对剧场进行了维护和翻新。百年古老剧场因此焕然蝶变,这只蹁跹轻舞的蝴蝶灿然破茧新生。
现在的易俗社已与改造之前的有所不同,但在多次的改建之中,易俗社始终承袭着百年来的秦腔文化和风格,传承以汲取前人之精华,嬗变以顺应时代之变迁。
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
➤举办地点:开幕式在延安,闭幕仪式在西安。
➤会期:2016年10月15日至10月31日
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西安场馆有易俗大剧院、曲江大礼堂、人民剧院、秦皇大剧院等19个。易俗社展陈馆以不同历史阶段的大事件为脉络,通过图、文、实物展示等将易俗社不同时期的人、事、活动串联起来,向观众立体地展示百年易俗社的历史和辉煌。在第十一届艺术节举办期间将于每天上午9:30-12:00、下午2:00-5:30免费对外开放。
易俗社自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各种发展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现存230余件图书资料、80余件实物档案,1040余件综合档案,1500余件剧本、100余件音乐资料(曲谱)、300余件音像资料及众多珍贵照片。
据了解,为传承秦腔文化打造陕西文化名片,西安秦腔剧院于今年六月份开始对易俗社资料室进行拓展改造。易俗社研究专家闫敏学、苏育生、何桑、韩健等多次协助秦腔剧院修改陈列馆展陈方案,易俗社创始人后代、老艺术家更是大力支持、倾囊相助,将自己保存多年的珍贵照片、剧本及其他物品捐赠给展陈馆,填补了部分空缺。经过多方努力,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举办之际,易俗社展陈馆改造工程圆满完成,将尘封多年的易俗社珍贵史料呈现于世,并从根本上改善了这些珍贵史料的保存条件。
编辑:马园
审核:小小
点击标题查看往期文章精选